【夜读】好好说话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荀子.荣辱》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商人以言,深于矛戟。”
生活中有人开口就是戾气怨气交织,让人避之不及,也有人说话温暖柔和,令人如沐春风。
说话一个人的本能,不说是一个人的智慧,而好好说则是一个人的修养。
很多时候,我们说话的语气,反映了我们的态度、修养和情商。
因此,好好说话是一个人的必修课。
做人,话到嘴边留三分
听过这样一句话:“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一个真正有分寸的人,做事成熟的人,其中就体现在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能够拿捏住说话的尺度,懂得谨言慎行。
《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
有个心善的富人叫黔敖,准备了许多饭食,以分发给过路的灾民。
中午时分,黔敖远远看见有个人用衣袖蒙着脸,摇摇晃晃地走过来,嘴里还不断呻吟着,看起来十分痛苦。
黔敖没多想,举着饭食大喊:“喂!你过来,给你东西吃!”
谁知这人停下脚步,双目怒视道:“我就是饿死也不会接受这样侮辱的施舍!”
黔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语气不当,急忙道歉并解释,但这个人却始终不肯接受。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所谓“覆水难收”正是这个道理。
有这样一个研究结论,人们对一个人的印像,只有百分之七十来自于你说得内容,有百分之三十八来自你说话的语调,百分之五十五来自外形和肢体语言。
黔敖之所以有善心却被灾民蔑视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注意语气和肢体语言,在无意间伤到了别人。
因此好好说话,除了有注意表达的内容外,还有注意说话的语气、方式。
真正会说话的人,懂得换位思考
一个会说话的人,一定是有同理心的人,他在跟对方聊天交谈的时候,会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
卡耐基就曾说:“如果你想别人赞同你的想法,切记要这么做,同情并理解他人的想法。”
沟通是促进部人与人关系最好的方式,而语言则是沟通的桥梁,一个真正会说话的人一定是懂得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人。
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时期,有一位叫杨巴的生意人做得一手好茶汤,很多人慕名而来。
有次,一个大官来到店里,当杨巴将茶汤送上去的时候,这位官员却生气地把茶碗直接扔到了地上,碗被摔得粉碎,周围的人都吓得不敢吭声。
这时,跪在地上的杨巴,看到地上的茶汤上浮着芝麻碎,明白了原因:这位大官一定是将芝麻碎看成了脏东西。
如果当众戳穿这位官员连芝麻碎都不认识,这样会让对方很没面子;但如果不解释,又难以让对方息怒,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机智的杨巴连声求饶:“不好意思,小民不知道大人不喜欢吃芝麻碎粒,我再去给你换一碗,希望大人原谅!”
这样一说,巧妙的为对方化解了尴尬,又顾及了对方的面子,如此机智巧妙的的回答堪称一绝。
治愈的话语,才能流淌生活的暖意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语言带来的伤害,连时间都无法抹去,不管是对亲人、爱人、朋友、亦或者是陌生人,当我们说一些如刀子般伤人的话语,殊不知道刀尖对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不要辜负生活的美意,学会好好说话,是为人最大的善良。
会说话的人,往往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捕捉到他人的情绪,以善意的心去聆听他人的心声,为对方排忧解难。
董卿在主持《诗词大会》时,有一位酷爱诗词的农民大叔来参加比赛。可能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舞台,大叔显得非常紧张。
董卿看了,温柔地对大叔说:“因为那诗啊,就像荒漠中的一点绿色,始终带给他一些希望,一些渴求,用有限的水去浇灌它,慢慢慢慢地破土,再生长,一直到今天。所以即便您答错了,那也是这个现场里,一个最美丽的错误。”
董卿这样一段暖人心肺的话,既缓解了对方紧张不安的情绪,又让大叔卸下心理负担。
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既能够温暖别人,也带给自己心安。
写到最后
作家王蒙曾说过:“一个人有没有水平,主要体现在说话上”
说话是门艺术,更是门学问。那么,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好好说话呢?
《好好说话》一书中,为我们支了一招,说一句话之前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说这句话是真的假的?有没有事实依据?”
第二个问题:“我说这句话会起到什么效果?有没有用?”
第三个问题:“我说这句话是出自善意,还是只是为了显示我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个问题都问完,觉得自己要说的话既真又善,还会有用,这时候再说出来。
对此,深以为然,说话,要分场合、讲究时机,更要懂得换位思考,在意他人感受。
善良的人不一定说话轻言细语,但至少那个做到心平气和、语言不伤人。
最后,愿你心怀善良,推己及人,口出良言,才能所遇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