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风吹半夏》”的赵丽颖,给所有人打了一针鸡血
我推荐所有最近感觉丧气的人,都去看赵丽颖新剧《风吹半夏》。
它讲的是90年代女老板许半夏怎么一步步白手起家,是个生机勃勃到有点野蛮的故事。有个情节特别有代表性。
许半夏的公司做废钢生意,需要拿下一块滩涂来存废钢,村长一直抬价,她的好兄弟就偷偷用废机油把整片滩涂给污染了,这样村里没法开高价,只能低价租给他们了。
看着了无生机的滩涂,村民恶狠狠地诅咒:“做这件事儿的人不得往生。”
这事既犯法又缺德,很糟糕,某种意义上,也很真实,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蛮劲和狠劲。
有了这种劲儿,剧的味道就对了。
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部剧,那一定是——“闯”。
女主许半夏从倒卖废品起家,一步一步成长为钢铁巨头,靠的就是她身上一往无前的闯劲儿。
国产大女主不少,像她这样有能量的却不多。
她敢想、敢做,既是野心家也是实干家,每天顶着一头大波浪涂着红唇,兴致勃勃地到处找机会,聊到赚钱眼睛直放光。
不得不说,许半夏太适合现在的赵丽颖了,我上一次看到她和角色这么贴合,还是《杉杉来了》的薛杉杉。
我周围每个看了这部剧的人,都夸了她的状态和表现。就算有黑眼圈和眼袋,她依然美得无可救药。
她把许半夏演绎得太鲜活了,昂扬的生命力最能打动人。
你一看就知道她是提着劲儿往上走的人,眼神里有狡黠也有不甘心,注定要在时代的浪潮里扑腾着前进。
环顾一圈85花,大概也只有她能演出这个劲儿。
许半夏定下目标,就一定会想尽办法去达成,哪怕周围很多人都告诉她那个目标遥不可及。
她倒卖废钢的过程就很有代表性。
当时她既没钱也没话语权,但一听说老大哥伍建设有门路能从俄罗斯进5万吨废钢来卖,张口就敢要1万5千吨的份额。
伍建设最初看不上她,许半夏拼命赔笑脸也只能拿到5千吨的份额。5千吨也很不错了,价值已经超出她公司当时的流水。
但她就是不甘心,看准机会想要搏一搏。
她第一个关键行动,就是在大佬云集的酒局上,把全场最受关注的金主拉到了自己的饭桌上。
人人都想认识金主,但她最豁得出去,拿着酒杯冲上去就帮人家挡酒,用极其江湖气的办法把人硬拉了过来。
这样一来,她既向伍建设证明了自己有价值,也在金主面前留下了印象,这两位做生意就绕不开她了。
锁定了自己在生意里的席位之后,她继续争取筹码来拿更大的份额。
首当其冲是筹钱,半威胁半拉拢地从合作伙伴那儿借钱,再用房本跟父亲斗智斗勇拿钱,她拿到了起步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她得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优势。她决定建一个储存废钢的堆场,这样其他人有份额也绕不开她了。开头污染滩涂就是为了这个。
别人没想到的事儿,她不仅想到了,还做出来了。这向所有人证明了许半夏的野心和能力。
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前期伍建设会催半夏早点嫁人,劝她别太拼了。看起来是关照,实际上却是轻视。
半夏把堆场建起来后,他再没提过这茬,再后来,他私下开始叫许半夏“母老虎”。
这是个贬义词,隐含的却是伍建设对半夏能力的畏惧,他不敢再轻视她。
许半夏凭堆场从金主那儿借到了一大笔钱,而这笔钱又成了她的关键筹码。
伍建设讽刺许半夏东拼西凑借钱做生意是“空手套白狼”,这话对也不对,她最有说服力的那枚筹码就是自己。
能做出精准的商业判断,能看到市场未来的需求,还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许半夏不断向别人证明,她是最优质的合作伙伴。
许半夏的经历,是90年代商场风起云涌的一个缩影。
这部剧看到后面,我关心的不只是许半夏的命运,更是剧中几乎每个角色的起伏。不论善恶,他们身上都有那种不断往前冲的精气神。
我打一个比方啊,这部剧就像是好几个不同版本不同性格的“张兰”在搞事业,大家做的事儿和具体的手段各不相同,但闯荡世界的劲儿那都是一等一地足。
就拿前面提到的伍建设来说吧,他是穷孩子出身,抓住机会一步一步混出了头,成了当地有名的钢铁商人。
在风光时,他愿意带着朋友一起赚钱,许半夏就是他带入行的。后来许半夏反超,他不甘心,也用过脏手段给许半夏使绊子。
到最后他山穷水尽了,看似已经躺平,但许半夏一提出机会,他又立马跟着许半夏一起把钢厂办得更大。
这就是伍建设的韧劲儿。失败浇不灭他的野心,只要还有生意做,那就爬起来继续向前冲。
类似的细节剧里有不少。
有个犯法入狱的副总,在监狱里都还在学习钢铁行业的新风向,生怕自己出了狱跟不上新发展。
许半夏一起创业的发小生了重病,住院了都要偷偷溜出医院去看看钢厂选址,他说:“想想以后钢厂的炉火,我就觉得暖和。”
事业失败、锒铛入狱、确诊重病,都是人生的重大变故,碰上就很容易把人打倒了。
但对剧中人来说,这些都不足以消磨掉他们对未来的向往。
如果一个人这样,那可以说是性格原因,可当一群人都做出了相似的选择,我认为就不只是个性的原因了。
大概那个时代,就是充满奇迹和希望的。
90年代到千禧年初,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大家一起见证了各个行业从无到有的变化,世界正在所有中国人的面前缓缓展开。
当一个人能看见日子在不断变好时,就更容易对未来有期待,也就更不愿意放弃。
有盼头,那就什么都能熬过去了。
剧中最不喜形于色的政府领导,在知道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之后,都会在谈话间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
“我真的觉得自己好幸运啊,一生当中能见证国家这么大的巨变。”
我是95后,当时还太小了,不怎么记事。有次跟一位90年代上大学的姐姐聊天,她聊到90年代末2000年初的事情就来劲。
她说当时是真觉得未来一片光明啊,看到的世界一定会越来越广阔,能做的事情一定会越来越丰富,大家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她的表情我到今天都记得,那是一张被梦想照亮的脸。
《风吹半夏》这部剧,几乎所有角色都非常立体,很多剧情也很爽,但我始终觉得,它最打动人的不只是这些,更是精准地把那个敢于冒险、意气勃发的年代描绘出来了。
它就像是一款沉浸式的怀旧游戏,观众隔着屏幕就能回到那个大家都敢想敢做的时代。哪怕像我这样没真正参与过那个时候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被那个黄金年代所吸引。
有段剧情特别浪漫,女孩野猫喜欢许半夏的小弟童骁骑,深夜与他聊起了梦想。
野猫是当时稀罕的大学生,母亲还是政府官员,一毕业就拿到了母亲安排的铁饭碗,她的面前有一条非常简单轻松的人生路径可以走。
但她拒绝了,不去母亲安排的工作,跟着许半夏的小弟满世界跑。乍一看,就像是一个上头的恋爱脑。
直到那晚她敞开心扉:“我妈那代人也就那样了,我再去她给我安排的地方上班,我最多也就她那样了。”
她觉得要是听从母亲的安排,自己已经能看到20年后的生活了,这太没劲儿了。
童骁骑问她:“那你想干什么呀?”
女孩的眼睛在月光下亮晶晶的,她坦然地回答:“我不知道啊。”
她还没想好要做什么,她只是清楚地知道,稳定的、看得到头儿的工作,不是她想要的。
她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
在《喜欢你》的BGM里,野猫轻轻靠着童骁骑畅想未来,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浪漫。
现在看到格外感慨,当下流行考公,90年出生的年轻人都想着“上岸”,而生活在90年代的年轻人都想着要下海闯一闯,去时代翻腾的巨浪里滚上一圈。
前两天跟杜子聊到这段剧情,她也说她2002年毕业的那阵子,同学里很少有人想着要考公。而现在我的朋友圈里,肉眼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在不断为“上岸”努力。
其实一个人考不考公、创不创业,在一个时代里都是小事。但年轻人对稳定的追求力度,某种程度上能够看出大家对未来有多强的信心。
当大家对未来都怀着无限的憧憬时,就更有放手一搏的勇气,更有满世界折腾找机会的心气儿,更愿意用最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不定数和未知。
巨变的90年代让人们充满热血向上的劲儿,而人们又用这股子闯劲儿推动着时代的变化。时代和人们是互相成就的。
这个冬天很冷,希望那个时代奔腾的热乎气,能暖一暖大家的胸膛。
(《风吹半夏》截图来自爱奇艺)